刘冬:一个慢热音乐人的生存之道
又到了艺友零距离时间!为大家介绍一位艺友:
刘冬 青年作曲,编曲及音乐监制 艺瓣音乐人
曾为十余部影片创作音乐,同时也参与了纽约及国内许多客户端游戏,大型舞蹈,音乐剧及商业广告片的音乐制作。其音乐作品曾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并在纽约林肯中心,Symphony Space,以及Skirball中心等大型场合进行公开演奏。
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非音乐世家,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小时候依稀记得和父母及外婆住在嘉善路和襄阳路附近的一个老房子里,后来才知道那个地方离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仅仅几步之遥,惊觉冥冥中注定我将有个与音乐为伴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6岁的我接触到了钢琴。我的钢琴学习阶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拿到了2001年音协的钢琴和乐理视唱练耳的双十级证书,和同龄人相比,可能我的音乐天赋要略高于一般人,但当时这并不足以让我放弃学业走上专业的道路。
我的7年中学生涯在上外附中度过,2002年左右正值港台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铺天盖地的磁带和唱片,犹记得每天放学后去学校附近的“美亚音像连锁”淘碟的那些美好的画面,一星期能攒下18块人民币买张正版CD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无形中,早期的这些听觉的积累慢慢的给我之后的音乐道路打下了基础。
真正决定以音乐为生是在我高三那年,在匆忙备考专业院校的短短几个月里发生了许多事(此处省略那些事),最终我跌跌撞撞的打开了上海师范大学录音艺术专业的大门。
以电脑和现代技术为核心,进行音乐的前期创作,编曲,录音,混音是我本科四年反复训练的一套体系,我对音乐的认知从音乐本身的音高,和声,结构慢慢扩展到了声音制品的频宽,动态,音响层次以及声音纵深。这些专业知识技能给了我出国留学的信心。
硕士的第一年,我在纽约大学(NYU)的音乐科技系(Music Technology),惊叹于这个专业的比例分配大约是10%的音乐,90%的技术。不同于国内大多数专业院校,美国的Music Technology核心课程几乎不包含任何传统作曲和编曲,它的方向主要有从德语过来的Tonmeister技术,主攻音乐厅和一些大型studio的立体声录音,5.1,7.1等主流环绕声录音和音频音响制品;除此之外,还有基于数字音频信号处理的方向,会研究有关太空中声音的传输等问题;以及基于编程的音频效果器,应用软件的编写和开发方向。
硕士第二年,我转系到了纽约大学的电影音乐作曲专业,更专注于音乐的前期创作和编配。好消息是每个学期系里会提供管弦乐团现场录制学生的平时作业或自己外接的电影音乐项目,乐队编制由小到大不等,坏消息则是每个学期只有一次。(衰)
用两个字来概括目前自己的音乐风格最为合适,那就是多变(versatile)。
很多外国作曲家很喜欢这样形容自己。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音乐的项目由不得自己来决定音乐的风格,特别是电影配乐,音乐的风格和内容更多取决于导演的想法和影片内容本身。纽约的独立电影包罗万象,没有你看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我必须全面武装自己,来应对不同的音乐风格。
最近我刚完成了一部在留学圈很火的电影《我们留学生2》的配乐创作,在上个月底的首映会上,有人问我说这部配乐是不是我最擅长的风格,我说,并不是。我对于Sci-fi和动作片类型的音乐情有独钟,对类似的风格有自己独到的创作理念。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合作过的影片却很少有能被归类到这一种类别的(衰)。
而我现在正在合作的一部歌剧式的影片,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音乐领域。我觉得这种反差其实更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我很享受,也愿意去尝试全部不同的音乐创作,这样会带来很多乐趣。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多元化的风格又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独立个性的缺乏。能够驾驭多种风格的全能手固然是好事,但遗憾的是纽约最不稀罕的就是全能手,它需要你有棱角,够奇葩。尤其在艺术圈,如果你能给自己贴上一个个性标签,给自己包装一个与众不同的气质,能让你区别于其他人的话,这会带来非常的大的便利,也会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在第一眼留意到你。说的夸张点,如果你能少一条胳膊或者断一条腿,可能会更容易找到被包装的价值。所以,建立音乐风格上的个性及特色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力求在实践中定位自己的特色。
《我是留学生2:追梦的兔子》首映式
作为一个刚出道的音乐人来说,其实更多的就是混圈子的事,你的音乐才华可以不用那么出众,但你需要具备非常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人脉经营能力。
遗憾的是,我不是与生俱来的Social King,可能上帝给了我些许音乐上的恩惠,却没有赋予我强大的交际功力。所以相比音乐本身,混圈子这项技能对我的挑战更大。我的性格相对比较内敛,也比较慢热,只有和我相处的比较久的人才会发现,“咦,这个人好像有点意思,还蛮厉害的!”但是,在整个速食社会里,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给我慢热,我的音乐以及人格魅力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很有效的传达给对方,一些潜在的机会可能就这么错过了。
在纽约,一壶朴实的茶,和一瓶浓烈的酒,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功利化的个性,社交和包装是目前我们年轻一代在音乐圈的常态,它并没有错,是每一个圈内人必须学会的一个重要的生存之道。
长期以来我的工作重心放在与其他艺术工作者的合作上,比如影视配乐、游戏音乐、戏剧音乐等等,我已经很久没有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所以,近期我会开始筹划一张自己的专辑,预期在今年年底制作完成并发行,敬请大家期待并关注。
我始终相信,实力仍是音乐圈,乃至整个社会的立业之本,除了更主动的去寻求connections之外,我会一如既往的沉下心,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部作品。 我自己不愿意去做很长远的规划,也做不了长远的规划。艺术圈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集合体,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巧克力是什么颜色。机遇可遇不可求,而坚忍就是机遇最好的创造者。不管有多难,我会坚持下去。
刘冬2015 作品